综合诊断技术
诊断是指对某个或某几个故障症状通过一定手段的检测从而做出正确判断的过程。而综合诊断技术则是指对复杂的故障症状,利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并通过对其检测的结果(包括各种数据参数)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去伪存真的认真分析,从而得出尽可能符合实际的判断并在进一步的拆解和修理中不断验证和修正原判断直至真正排除故障的全过程。通常包括下述几个部分(这里主要讲的是对发动机系统的诊断,但其内涵和原理同样适用其他控制系统。):
(1) 故障码分析;
(2) 数据分析(含波形分析);
(3) 点火分析(含波形分析);
(4) 尾气分析(含波形分析);
(5) 压力和真空分析(含波形分析)。
这是由于近十几年汽车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修理工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仅靠看、听、摸及经验即可完成修理作业。面对曰益复杂的故障,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依靠相应的检测仪器和检测手段,根据详尽的技术资料(各种技术数据和电路图等),加上人的正确思维判断才可能正确地完成修理作业。
对汽车故障的诊断和修理其实从汽车诞生时也就同时产生了,并且伴随着汽车的发展,诊断方式、诊断手段以及用于诊断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各国控制排放污染物法规的曰益严格和对燃油经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上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在汽车上的大量应用,使诊断方式、诊断手段以及用于诊断的仪器设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由于控制技术向综合性和集成化的发展(如为使各控制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号数据,有些厂家采用加大集成化,像将发动机控制与自动变速器控制做成一体,即PCM,有些厂家则采用CAN系统即计算机区域网络平台,凡与此CAN相接的控制系统均可共享其间的信号数据,从而提高了控制速度和可靠性,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使用的线路和器件),使得诊断方式和内容也曰益向综合性发展。
在最早期的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用于发动机控制的计算机(或称电脑)只能对发动机的运行进行较为简单的控制,而且也没有自我检测的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向维修人员提供任何有益的提示,维修人员只能依靠万用表对电脑接口各线路的电压、电阻或电流进行测试,再将测试的结果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判断。这无疑给维修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再开发的控制电脑增加了简单的自我检测的功能,即在控制发动机运行的同时,检测各个输入和输出信号,当发现在标定时所设定的故障现象,如开路、断路、电位的变化不正确或某些信号不合理时,将设定相应的故障码(即以一定的代码表示相应的信号故障)。在某些车型上同时还会点亮故障指示灯,以提示驾驶人员控制系统检查到故障,应尽快进厂维修(但有些车型没有故障指示灯)。在对这些车型进行维修时,检测人员可利用相应仪器或一定触发方式读取电脑所存储的故障码,从而为维修作业提供了进一步检查的方向。但由于此时的电脑也只能向维修人员提供故障码,因此在其后开发的电脑除了上述功能外逐渐采用了数据流概念。即利用仪器可从该数据流中读取故障码、运行的数据参数和执行双向指令(即通过仪器可向控制系统发出指令,驱动某些器件工作以便动态地检查这些器件,如喷油器和电磁阀的好坏以及向电脑写入某些控制所需的设定值)。以上这几代系统被统称为OBD—I系统。
在1994至1995年,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为进一步推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和加强I/M(检查/维护)制度,要求从1996年起,所有在美国生产的汽车和所有进口到美国的其他各国生产的汽车均需采用OBD—Ⅱ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2代随车诊断系统。在该系统中,SAE对诊断口的位置、诊断口的样式和插脚、故障码的编排和分类以及7个诊断模式做了详细的规定。该系统目前已被世界上绝大多数汽车生产厂家所采用。
在OBD—Ⅱ系统中除了OBD—I的功能以外,还添加了如下功能:
(1) 添加故障灯MIL的闪动故障码功能(在OBD—I中有些车无此功能)。
(2) 不仅监测控制功能和器件是否损坏,而且还要监测与排放值相关的数据值。
(3) 被称为“冻结帧”的功能,指可存储故障发生时的运转状态。
(4) 故障存储器的内容可借助诊断检测仪器读出以取代闪动故障码。
OBD—Ⅱ系统按下述标准定义:
(1) SAE J l850或IS09142—2有关通讯内容。
(2) SAE J l962有关诊断接头。
该诊断接头通常安装在仪表台下,转向柱和汽车中心线之间。接头有16针,分配如下:
7和15针是数据传输,符合DIN IS09141—2;
2和10针是数据传输,符合SAE J 1962;
1、3、6、8、9、11~14针未做规定,厂家可自定义;
4针是车身地线;
5针是信号地线;
16针是蓄电池正极。
注:2和10,7和15规定传输与排放相关的控制单元信息。但有些厂家也将其他控制系统的K或L线也连接在这些针上(当然也有连接在其他针的,如1、6、8、9、13等)。
(3) SAE J l978有关检测仪器(OBD—Ⅱ的扫描工具)。
(4) SAE J l979通讯协议内容(模式1至模式7)。
在SAE J 1979标准中分别规定了每个诊断模式的运行和数据格式,共有7个:
模式1 从系统中读取诊断数据,包括:
•模拟输入和输出信号(如某些特殊信号);
•数字输入和输出信号(如怠速开关);
•系统状况的信息(如变速器类型、是否装有空调等);
•计算结果(如喷油脉冲宽度)。
模式2 读出故障发生时的状态(冻结帧),如发动机转速=850r/min,油温=83℃等。包括:
•模拟输入和输出信号;
•数字输入和输出信号;
•系统状况的信息;
•计算结果。
模式3 读取故障存储信息。
在模式3,仅读取与尾气排放有关的并已被确定的(硬)故障码。
模式4 清除存储的故障码和重新设定伴随的信息。
模式5 显示检测值和该输入传感器的极限。
模式6 显示未被连续监测的系统的测量值。
模式7 读取存储的故障码。
在模式7,可读取偶然发生的,尚未确定的(软)故障码。
(5) SAE J l930标准化的器件和系统名称。
(6) SAE J 2012对故障码的显示文本结构和格式。
故障码包括5位数字,如P0283。每一位含义见表1。
OBD—Ⅱ系统规定要连续监测下述器件:
(1) 燃烧状态;
(2) 催化转化器;
(3) 氧传感器;
(4) 二次空气系统;
(5) 燃油蒸发系统;
(6) 废气再循环系统(EGR)。
上述系统的器件若出现故障,故障灯必须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