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70、80后的几代人来说,当年看杂志,就像今天刷手机一样,是认识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饭可以不吃,杂志不能不买!”有多少人当年就是抱着这样的坚定理想,手里攥着省下来的午饭钱,只为去街边的报摊买一本新鲜出炉的杂志。
长久以来,在汽车媒介领域内,杂志一直扮演着“专业判官”的角色。这是由一帮最懂车,同时也是最挑剔、最苛刻的人组成的陪审团,“审判”着每一辆被推上“被告席”的汽车。反过来,对于产业链上下游两端的车厂和消费者来说,这帮专业人士的评判结果也是客观、透明的“第三方测试报告”,极具含金量和参考价值。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汽车杂志:
杂志名称
国籍
特色栏目
Car
英国
深度测试,新车试驾,深度专访
Autocar
英国
新车谍照,新车短评,长期试车,赛事报道
EVO
英国
只关注超级跑车和高性能汽车的试驾评测
TopGear
英国
The Stig试驾,名人专栏,读者来信和评论
Auto Motor und Sport
德国
专业测试,数据分析,新车谍照与假想图
Auto Bild
德国
Nardo极速测试,名人专栏,车型资料
Motor Trend
美国
“年度车”评奖,“真实油耗”测试
Car and Driver
美国
争议性话题探讨,汽车文化,专业仪器测试
Option
日本
日系车性能改装,读者与车手互动,车主嘉年华
人车志
中国香港
新车测试,汽车专题策划,汽车文化
车王杂志
中国香港
深度测试,赛事报道,车主俱乐部
武刚车纪
中国香港
男人感兴趣的一切事物(包括汽车),东方哲学思想
极速志
中国香港
香港版TopGear,可看作是《人车志》的延续
上海汽车博物馆制作了自己的汽车杂志《古董车》(季刊),从2012年至今已有十七期,我们想与更多人分享关于汽车的美丽和传奇,回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汽车风情,重温属于每个年代的经典与时尚。
《古董车》早期刊已绝版,为了回馈观众,我们推出“一生一世”珍藏系列,全网独家、限量珍藏。
1899年的《Autocar》封面
在汽车工业和文化产业同样发达的英国,《Autocar》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他们将汽车这一工业产品演化为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并逐渐制定出许多规则。比如在1928年,《Autocar》提出了“试驾之后再评价”的车评理念,这对后来的汽车媒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比如,《Autocar》全程记录了首辆迈凯伦F1赛车的诞生过程,并试驾评论,这在汽车媒体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28年4月27日的《Autocar》
1951年1月19日的《Autocar》
《Autocar》也吸引过许多著名汽车媒体人就职或撰稿,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龟速船长”——詹姆斯·梅(James May)。曾任职汽车编辑的他在1992年《Autocar》的“试驾年鉴”副刊中写进一句藏头诗,暗示自己在《Autocar》的编辑工作无聊透顶。这句藏头诗被眼尖的读者发现并写来信炫耀,詹姆斯·梅也因此被炒了鱿鱼。“龟速船长”的原话如下:“So you think it‘s really good yeah? You should try making the bloodything up. It’s a real pain in the arse.”
早年在《Autocar》供职时的“龟速船长”
詹姆斯·梅留给《Autocar》的杰作
每周一期的《Autocar》自打创刊时起就风雨无阻,坚持了一百多年,也就在上世纪70年代受到一点罢工的影响。不过,在《Autocar》与英国汽车工业共同成长的百年之路上,也有强劲的对手加入,这就是目前公认全球最好的汽车杂志:《Car》。
取代《Autocar》江湖地位的《Car》
作为后起之秀,1962年创办的《Car》杂志逐渐取代了老牌《Autocar》的江湖地位,成为带领汽车杂志发展潮流的舵手。《Car》的编辑们率先展开多车测试的专题,以及带有故事情景的汽车测试报告,再次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对象。他们创办了“欧洲年度车”奖项的评选,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由全欧洲记者参与的、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汽车年度奖项。
另外,“超级跑车(Supercar)”一词,也是由《Car》创造出来的,足见其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权威性,《Car》从不妥协于某个汽车品牌,他们的文章一直都保持着客观公正、观点犀利的风格,自然深受读者及业内人士的追捧。
1981年《Car》杂志
《Car》开创了多车对比的专题制作模式
后来居上的美国人不甘示弱,他们最著名的两本汽车杂志:《Motor Trend》和《Car and Driver》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创刊。《MotorTrend》是本国汽车品牌的忠实拥护者,倾向性较为明显,在他们后来创办的、影响力也不小的“年度车”奖项中,每年都会有不少美国本土车型入选甚至夺魁。
创刊初期《Motor Trend》就以美国人的汽车生活为主要切入点
《Motor Trend》常常会将“年度车”荣誉颁给美国本土品牌
每年 “年度车”评选的大阵仗都令人无比羡慕
相较之下,《Car andDriver》则更显得international一些,当然,这也与其背后复杂的国际化背景和策略不无关系。《Car and Driver》在全球几十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版本,风格较为辛辣直爽,喜爱涉及一些争议性的敏感话题。对于美国本土品牌,他们批评起来也是毫不客气。
《Car and Driver》在全球的影响力仅次于《Car》
严谨刻板的德国人做起汽车杂志的时候也是那么的一板一眼。他们最出名的汽车刊物无疑就是《Auto Motor und Sport》,在很多车评人眼里,这本杂志就像德国车一样严谨、规矩,典型的测试控和数据控。专业性方面,《Auto Motor und Sport》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但其千篇一律的文字和摄影风格难免会让读者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1952,1982和2016年的《Auto Motor und Sport》。两两相隔30年,一看就是一家子
《Auto Motor und Sport》有很多专业的图表和数据,甚至连碰撞测试都自己做
在这方面,日本人的头脑显然就灵活得多。就拿日本最畅销的改装车杂志《Option》为例,同样是十分专业的汽车刊物,甚至改装配件和数据更加让外行人抓狂,日本人就会在内容形式、版面设计上想方设法变花样,让杂志看起来既生动有趣,又条理清晰,娱乐性和专业信息都没耽误,怪不得被日本乃至全球的日系改装车迷奉为圣经级的刊物。
《Option》将一本杂志做出了漫画和电视娱乐节目的既视感
不过要说到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外埠汽车刊物,还得是香港的那几本“大神级”杂志。无论是已经遗憾停刊的《人车志》,还是仍在坚持不懈的《车王杂志》,都在上世纪90年代至千禧之初,深刻影响着刚刚接触到汽车文化的大陆读者。那个时候,也正值香港汽车杂志媒体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刘伟华、梁国建、狄港生、陈伟雄等一批有着渊博学识和独到见解的著名车评人。他们或具备作家级的文学功底,或对杂志办刊理念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对汽车评测方式有着各种天马行空的idea。总之,经他们手做出来的汽车刊物,真的是能让当时的读者每篇文章、每个段落、甚至每个文字地去仔细咀嚼品味,乐在其中,茶饭不思。
《人车志》和《车王杂志》是许多70、80后车迷的精神食粮
今天,已经很少有渠道能够买到这些经典的汽车刊物了,更别提能机会能捧起一本杂志细细研读。如果偶然间,你想要重拾这份记忆,找回当年阅读杂志的感觉,那么推荐你看一本叫做《MM武刚车纪》的香港杂志。这是一本及其另类、小众的汽车刊物,另类到她不光写车,还写一切你能想到和你想不到的事物。从相机手表,到自行车游艇,从八卦易经到食材玩偶,从外太空到内子宫……简直就是无奇不有。当然,汽车评测还是其“主打料理”,“主厨”则是《人车志》前总编梁国建,前面说的具备作家级文笔水平的就是他。
史上最强中文汽车杂志:《MM武刚车纪》
这是一本能开拓你汽车以外知识面的“奇书”
如果一本杂志还不够开拓你知识面,不如来上海汽车博物馆当一回“老”司机吧,这里有更多有趣的事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