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涨、跌、缩”的局面。豪华车市场的增长率仍然是8%,而普通合资车和自有品牌的增长率普遍在下降。只有少数日本和德国的汽车在增长,而他们自己的品牌在下降。合资品牌市场的收缩是今年汽车市场的基本格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这反映在汽车市场的急剧下滑,即10万元以下的汽车销量。
但汽车消费的真正需求是存在的。特别是在限制性城市,以北京为例,今年4月的数据显示,北京普通客车申请的个体有效代码近321万个,新能源客车申请的个体有效代码近42万个。大城市的购车需求超过100万辆,而中国8个省会城市的购车需求受到限制,这将释放至少500万辆汽车的需求,并可能增加。
这些只是一些累积的购车需求,不足以判断中国汽车市场是否已经进入饱和消费阶段。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到全国市场,已经达到所谓的“饱和”阶段,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1000人的汽车保有量接近或超过500辆/1000人;二是成熟的汽车文化;三是高Y活跃二手车市场,汽车更新和消费很快。以法国为例,其汽车保有量接近或超过500辆/1000人。二手车的平均年龄约为40个月。这些迹象在中国尚不可见。
当然,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就1000人而言,国内权威机构预测,中国未来1000人汽车保有量的饱和值在300-400辆/1000人之间,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500-600辆/1000人。目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个可靠的汽车需求指标是持照人数。
从2015年到2018年,中国有车和无车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2.8亿人增长到2018年的3.69亿人。更改计算方式。2015年,私家车与牌照的比例分别为0.5、0.47、49.7和0.512。从当年的车牌数量和新车销量来看,2015-2018年汽车销量增长率分别为4.7%、13.9%、3.0%和-2.7%,而司机增长率分别为11.4%、10.7%、10.3%和7.9%。这显示了一些有趣的信息:第一,新驾驶员的数量正在减少,未来注定会放缓购车需求;第二,2016年和2018年是异常年份。第三,私家车/牌照比例仍在下降。
但这种需求不一定会转化为对汽车购买的直接需求。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这将远远低于以往的增长速度。中国汽车消费市场能否走出目前的阴霾,取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对未来经济形态的预期。毕竟,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汽车消费曲线已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趋势明显相关。